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西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坚持“四个服务”,心系“国之大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江西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此,我们开设《高校服务江西· 创新驱动发展》专栏,介绍我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实施的重大行动、涌现的科技人才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效。
高校服务“六个江西”建设典型案例
发挥高校智力与学科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九江学院服务“六个江西”典型案例
一、建设背景
自2015以来,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安排,九江学院定点帮扶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和鲁溪镇双新村。作为九江市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院坚持发挥智力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力促高校科教资源优势与地方自然资源优势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二、建设思路
(一)搭建平台,谱写服务地方发展新篇章。坚持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先后组建成立了有机硅新材料、现代文旅、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四个现代产业学院,紧扣九江市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探索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
(二)聚焦发展,构建服务地方发展新格局。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组建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庐山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应用型科研平台群,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三)发挥优势,精准对接地方发展新需求。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招生专业数由109个调整至76个。学校支持、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团队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和企业建设发展需要,选派博士服务团开展智力、技术支持,大力推进产教、校企、科教深度融合。
三、实施路径
主要以“136”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帮扶范式。
(一)围绕“作示范、勇争先”这一目标定位,实现高校帮扶由点到面的延伸
九江学院主动从东山村、双新村现有资源入手,以“旅游+产业+高校帮扶”为主要突破口,以村致富能手为引领带动全村致富。
一是深入调研。学校先后分批选派6名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工作队先后召开了20多场调研座谈会,分析帮扶村实际情况。校领导也经常下村调研,研究确定发展路径和主要对策。
二是确定构想。在组织专家、博士团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将东山村打造成为“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双新村打造“高山第一村”构想。两个村均纳入九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是签订协议。学校与武宁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涉及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
(二)抓好三项制度,实现高校帮扶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一是抓好定期走访制度。学校党委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明确各二级单位每学期至少定期走访不少于5次,各级党委负责同志到村走访每半年不少于3次,帮扶干部不少于5次。对有帮扶任务的单位,要求帮扶干部要深入村、户、点,认真细致调查摸底,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先后有310名处级以上干部开展各类走访2100余次。
二是抓好帮困协调制度。学校要求各二级单位制定本单位帮扶计划,列出了帮扶台账,做到了“一户一台账”。同时要求各二级单位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及民政救助政策等,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贫困户家庭,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
三是抓好长效管理制度。各二级单位以联系贫困户为依托载体,为特困户对象建立档案,做好统计登记,实行动态化管理,使扶贫帮困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同时改变以往单一的阶段性或节日性捐助形式,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帮扶对象逐步提高生产自救能力,形成一个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帮扶贫困户每户实现每年增收近万元。
(三)落实六项帮扶举措,实现高校帮扶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提升
学校主动与武宁县签订了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意向书,协议覆盖六项举措,多个层次,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事业。
一是产业帮扶。结合东山村、双新村集体经济实际,支持和鼓励特困户开展特色产品种养殖、特色餐饮经营,帮助提高市场经营能力。党的十九大前夕,东山村以“贫困村”到“滨湖村”为题,登上中央电视台“喜迎十九大 还看今朝·赣”专题报道。先后建成3个专业合作社,2个扶贫产业基地和2个村办企业。已发展530亩的传统果木业、510亩的现代果蔬业和1000余亩的康养文旅业,助力东山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负债4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82.3万元;双新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10万元 增长到2021年的26.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
二是就业帮扶。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组织免费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0余场,培训人员155人。主动协调社会资源,牵线企业为当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仅东山村就为西海服务区输送劳动力共134人。
三是项目帮扶。加大自主创业帮扶,主动为有创业愿望的困难家庭提供设备、技术、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学校扎实抓好“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先后改造危房54栋、改善生活用水406户,改造公路9.8公里;投入700余万元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投入240万元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实现“七改三网”基础工程全覆盖,实现脱贫户入股合作社、户户有分红全覆盖。
四是教育帮扶。通过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帮扶补贴、党员干部资助、协调学校减免学费等举措,帮助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对贫困对象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组织近百名大学生到村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学校为东山村捐款近500万元。
五是医疗帮扶。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帮助贫困户解决医疗困难,将困难群体中的非参保人员纳入救助范围,特别是对患大病、重病、长期慢性病以及重残家庭,加大医疗援助力度。学校附属医院组织了8个科室的13名专家、博士团到当地举办了2场大型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疫情期间,学校在自身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的前提下,支援了双新村一批口罩、额温枪、酒精和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用于抗击疫情。
六是保障“一对一”帮扶。学校组织了下属21个二级单位开展结对帮扶,要求每个二级单位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1万元。各单位结合对接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和脱贫方案,做到“一户一策”。截止目前,各二级单位投入项目资金近百万,协调解决民生实事210个,得到群众一致好评。组织全校教职工大力开展消费帮扶,采购东山村、双新村特色农副产品,实现消费帮扶210多万元。今年,学校举办“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捐款36.7万元,全部用于双新村慰问困难群众和助力乡村振兴。
四、主要成效
一是探索了高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九江学院帮扶武宁县在省派单位考核中连续两次考评等次为“优”、荣获江西省省派单位帮扶先进集体、九江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嘉奖单位。九江学院帮扶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江西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大江网、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310余次。
二是锻炼了一批青年优秀干部。学校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锻炼年轻干部的广阔舞台,先后选派6名党员干部驻村。其中坚持扶贫九年、担任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六年的谭翊泉,坚持每季度驻村不少于70天,全年驻村300天以上。因工作表现优异,2018年、2021年两次被全村党员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演讲大赛金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脱贫攻坚贡献奖、江西省定点帮扶先进个人、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学雷锋岗位标兵等荣誉。近期,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谭翊泉的先进事迹。
三是打造了武宁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板。136模式助力东山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华丽转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强,助力2022年武宁县入选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美丽江西”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xsjyt2015)
宜春学院:服务地方首位产业 彰显地方高校担当
赣南医学院:校地联动 筑巢引凤 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合作共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井冈山大学:校地携手 城校共生 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南昌工程学院:坚持技术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聚焦职教高地战略 服务“创新江西”建设
赣南师范大学:构建“4321”一体化平台体系 主动服务“六个江西”建设
景德镇陶瓷大学:立足陶瓷 多元创新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树牢全国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旗帜 奋力助推中医药强省建设
南昌航空大学:破解“三为”问题 服务“六个江西”建设
江西理工大学:为江西有色金属万亿级产业创新发展赋能 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具贡献的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打造智慧核技术产业 助力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能级提升
江西财经大学:服务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探索政校企行协同育人新模式
江西农业大学:“破卡”生猪种业技术 推动科技自强自立
江西师范大学引领服务基础教育赋能“六个江西”建设
南昌大学开创LED中国道路 实现自立自强
景德镇陶瓷大学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
九江学院现代产业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现代产业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脐橙现代产业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数字产业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ICT现代产业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鹰潭)
责任编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