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24日,毛主席与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谈话中,提到了清代伟大的作家曹雪芹,也提到了康熙皇帝的继位者雍正皇帝。毛主席说: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矛盾。曹雪芹的家是在雍正手里衰落的。康熙有许多儿子,其中一个是雍正,雍正搞特务机关压迫他的对手,把康熙的另外两个儿子,第八个和第九个儿子,一个改名为狗,一个改名为猪。”
毛主席说“康熙有许多儿子”,到底有多少个呢?据统计,一共有35个,其中排序的有24个。康熙帝有排序的24个皇子中,除去夭折4人、出继1人,还有19人,康熙帝临终前未满16岁的有5人。因此,可以考虑皇位继承的只有14人,而参与储位争夺的主要是9位:长子胤禔、二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祯,这就是所谓的“九子夺嫡”。
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而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而激发争夺皇帝大位的事件,以致几乎兵戎相见,几乎使政权濒于分裂。
康熙帝经过深入学习汉族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深知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大清江山的根本大计,他倾向于接受皇位嫡长继承制的历史传统。因此,康熙帝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长继承制,预立嫡长子为皇太子。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二十三日,年仅22岁的康熙帝亲临太和殿,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太子胤礽在索额图等大臣的支持下,变得骄纵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
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宣布废除皇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和角逐。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为储君,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愚痴的胤禔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这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
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胤禔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胤禔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1711)年末,胤礽被揭发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太子胤礽,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
经历了两次废黜皇太子,康熙帝发现一旦立了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与皇帝争权的内斗。从此,康熙帝再也没有预立皇太子。正因如此,他的接班人雍正的登基,就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团。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
而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四阿哥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
就这样,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四阿哥胤禛,母为德妃乌雅氏,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雍亲王。当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加激烈之时,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沉迷于佛道,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却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集团势力,同时向父皇表现孝顺,以赢得康熙的信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帝生病,前往畅春园养病。初九日,发出圣旨,说患了风寒,不要紧,但需要静养斋戒,所以初十到十五日期间,不受理奏章。冬至的祭天大礼,由皇四子胤禛代行。
但是,十三日清晨,康熙帝病重,急忙召见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
随即,康熙帝命从天坛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改派镇国公吴尔占祭天。
康熙帝在宣布这一重大谕旨时,他的其他几位皇子,皇长子胤禔被监守,次子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五子胤祺因为冬至将临而被派往孝陵行祭礼,十四子胤禵正在西部领兵作战。而几位年幼的皇子十五子胤禑、十七子胤礼、二十子胤袆当时跪在康熙帝寝宫外,没有聆听到皇父谕旨。
十一月十三日当天,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从天坛赶到畅春园,短短一天里,他被康熙帝召见了三次。但是康熙帝并没有当面对他说让他继承皇位之事。当晚戌时,康熙帝驾崩。步军统领隆科多向皇四子胤禛传达了康熙帝的遗旨。
十三日夜间,胤禛指挥将康熙帝遗体运回紫禁城乾清宫,并下令其他皇子非有令不得进入皇宫。等他宣布继承皇位七天之后,才允许皇兄皇弟到大行皇帝康熙灵前哭奠。二十日,雍正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年号为“雍正”,即位诏书中说:
“皇考升遐之日,诏朕缵承大统。”
自第二次废储之后,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以及皇十四子允禵格外留意,也使日后史家们认为这三位皇子应是康熙帝最后属意的接班人选。然而以地位、名望来说,胤祉因年长应高过诸弟,而胤禵又超过他的两位长兄受到康熙帝的特殊荣宠。至于雍亲王胤禛,在朝廷内外的威望和受康熙帝的重用方面,可以说都不如他的上述两位兄弟。吊诡的,最后雍亲王胤禛竟“爆冷门”入承大统,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怀疑。
关于雍正登皇帝位,当时及后世有许多说法。
其一:“毒死康熙”说。
雍正帝即位不久,在京城中就传出雍正篡位的传闻。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就提到了这一说法:“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驾了崩。”但是,康熙帝懂中医中药,还会开药方,又一向反对用人参进补。康熙帝说过,“北人于参不合”,所以他是不会喝人参汤的。胤禛作为康熙帝的孝子,是应当知道皇父的喜好的,他为了尽孝心,不会违背皇父的好恶,而自讨没趣。因此,说胤禛用人参汤毒死康熙帝是不可信的。
其二:“传位十四子”说。
雍正帝刚刚即位,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禵,圣祖不豫时,降旨召允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殡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按照当时行文习惯,应当写作:“传位於皇四子。”据此可知,其一,“十”字很难改成“於”字;其二,有人从文献中指出“于”与“於”通用的例证,但正式官方文献要用规范的汉字;其三,“传于四子”不合当时规范,因为官方文件都要尊称皇帝的儿子为“皇某子”,胤禛称为皇四子、允禵称为皇十四子等;其四,当时如此重要的遗嘱,当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所以此说不确,属无稽之谈。
康熙帝病重时,紧急召回的是胤禛,而没有召回皇十四子胤禵和在东陵的皇五子胤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康熙帝没有要传位给胤禵的意愿。如果康熙帝真有意要他继位,为什么让他远离京城去西北统军呢?诚如雍正帝自己辩解:“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
其三:“编造遗诏”说。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继位的主要依据是《康熙遗诏》。这份《康熙遗诏》有人认为是真的,因为《清圣祖实录》和档案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而有人认为是伪造的,因为“实录”和“档案”都是雍正帝掌权后命大臣们根据自己意旨编写的。一些研究者认为:雍正帝即位后,命人对康熙帝于几年前立的遗命加以文字修改,并加入上述关键文字,遂成《康熙遗诏》。
其四:“玉牒易名”说。
雍正帝名字叫胤禛(zhēn),他的皇十四弟原名叫胤祯(zhěn)。“祯”字有两种读音:一读zhēn,一读zhěn。胤禛做了皇帝之后,他的名字要避讳,字音要避讳,字形也要避讳。因此,雍正帝命他的兄弟们将名字中的“胤”字,都改为“允”字,以示避讳;同时命皇十四弟胤祯改名为允禵。后将记载皇室谱系的玉牒中胤祯的名字做了挖改。于是有人据此说:康熙帝遗嘱是传位皇十四子“胤祯”,因“胤祯”与皇四子“胤禛”的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这就是“玉牒易名”说。“祯”与“禛”在窜改上很容易,这可能是“玉牒易名”说的由来。雍正做了皇帝以后,将皇十四弟的“祯”改成“禵”,是为了显示唯我独尊,但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雍正帝因篡位而令十四弟改名。
此外,还有别的很多说法。总之,雍正帝继大清帝国皇帝位是一桩疑案,这个历史的谜团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开。
这一谜团的制造者当然是大行皇帝康熙,试想,如果在他健康时能很好地解决接班人的问题,以明确形式固定下来,还会有这个谜团吗?
雍正在“九龙夺嫡”中胜出,登帝位后,他感到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势力,首先是来自皇室内部长期和他争夺帝位的朋党,这个朋党为首的就是康熙的皇八子允禩以及允禩的亲信允禟、允禵。雍正对允禩等人采用欲擒故纵、分化瓦解、罗织罪名的办法,最后将他们一一处治。
允禩遭到晚年康熙的严厉斥责,康熙对他很不信任。雍正登帝位,大出允禩所料,他神色反常,“其怨愤可知”。然而,雍正即位之初却出人意料地给这位强劲的政敌封官晋级,封允禩为总理事务大臣、廉亲王,兼管理藩院、上驷院,后来又兼管工部等事务。雍正之所以这样做,是欲擒故纵,有他的深谋远虑。
允禟虽无多大才能,但以丰厚的家财,给允禩集团的活动提供经济支持。雍正的登帝位,使允禟也大失所望,其不满情绪表现得比允禩更为露骨,“圣祖仁皇帝宾天时,皇上正在哀痛哭泣,塞思黑(允禟)突至上(雍正)前,对坐箕踞,无人臣礼,其情叵测”。雍正本来瞧不起允禟,认为他“文才武略,一无可取”,是康熙帝的“无足计数之子”,深知允禟成不了什么气候,便对他采取了打击的态度。
为了切断允禟与允禩、允禵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彼此孤立起来,雍正在召回允禵后不久,立即命允禟前往西宁。允禟不懂军事,雍正派他外出名为军中需人,实乃充军发配。
康熙晚年最有可能与雍正争帝位的是雍正的同母弟允禵,在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后,自命不凡,他唯恐自己离开京师后路远消息不灵,便和允禩、允禟密切勾结。允禵在西北招纳贤士,组织党羽。
康熙驾崩后,允禵奉雍正命令回京。他先赴康熙灵枢前哭拜时,雍正也在那里,见到自己的同母哥哥做了皇帝,他愤慨异常,勉强地远远地给自己的兄长磕了个头,但不向新君表示祝贺。雍正只得迁就他,走到他面前,他还不移动身子,侍卫蒙古人拉锡拉他向前,雍正责备他“气傲心高”,削去了他的王爵。雍正见自己的同母兄弟竟如此桀骜不驯,即在送康熙灵枢至遵化景陵后,命允禵看守景陵,实际上也是把他囚禁起来,并枷示了允禵的一批家人。
雍正和允禵的母亲仁寿皇太后因允禵长期外出,想念小儿子,要求雍正放回允禵,雍正不允。仁寿皇太后异常恼怒,罹病遽亡。这就是雍正“逼母”的传言。后来,雍正虽然仍把允禵囚禁在景陵,但加封允禵为郡王,以慰皇妣在天之灵,也可见太后之死是和允禵问题有关系。允禵被禁后,他这一派的势力就被瓦解了。
雍正之兄、康熙第三子允祉,以学识文才见长,周围集结了一批著名的学者。雍正帝即位,允祉首先向新君祝贺,没有表示出抗拒不满的态度。但雍正认为允祉在文人学士中影响大,也要打击允祉的势力。以其与允礽素来亲睦,命守景陵。雍正六年(1728)六月,因允祉索贿苏克济,命降郡王,交宗人府禁锢。雍正八年(1730),复晋封亲王。不久,以怡亲王允祥丧而无戚容,命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对其弟、康熙帝的皇十子允䄉也进行了打击,借故将其革爵禁锢在京师,还查抄了家产金银60多万两。
对于已被康熙帝废黜的“死老虎”允礽和被圈禁的允禔,雍正上台后仍将他们禁锢起来。允礽、允禔先后于雍正二年(1724)、雍正十二年(1734)死于禁所。
雍正登位之初,采用种种不同的手段,分化瓦解了反对势力,稳定了自己的皇位。与此同时,年羹尧、高钟琪率领的军队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战争中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全国各省的局势也都稳定了下来。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打击允禩集团的措施,将他的主要对手置于死地。
雍正二年四月,雍正谕诸王大臣说允禩“不以事君事兄为重,犹以同辈诸弟允禟允禵为伊出力之故,怀挟私心,至今未已也。诸凡事务,不实心办理,有意堕废。且每遇奏事并不身行,亦不亲加检点,苛且草率,付之他人,岂非欲故激朕怒以治伊罪,加朕以不令之名乎?”这个谕旨实际上是雍正准备从利用允禩到惩治允禩的告示。
接着,雍正就允䄉不肯前往蒙古一事要允禩议奏处分意见。允禩先后两次提出处分允䄉的意见,本来是根据雍正的要求而为的,没有理由说他是包庇允䄉,而雍正却在严厉斥责允䄉时,把矛头转向允禩。他谕令诸王大臣说:“允䄉之事交与允禩者,特以观其如何处置。向来允禵、允禟、允䄉等俱听允禩指示,即使遵行,故朕望允禩教诲伊等使之改过,乃不但不行教诲,反激成伊等妄为”,“此等无礼无义乖戾犯法之弟,治之以罪适足以昭朕无私之善政”,“朕自当明罚敕法,虽系兄弟,亦难顾惜。”雍正原来说,惩治他的兄弟会“加朕以不令之名”,现在又说“适足以昭朕无私之善政”,调子完全变了,为进一步打击允禩制造舆论。
雍正二年七月,雍正亲写《朋党论》一文谕示天下,从理论上指出朋党的危害和非法。随即加速了处治允禩等朋党的进程。十一月,他在谕旨中责备“廉亲王总理事务,凡伊所办之事,皆要结人心,欲以恶名加之朕躬”,列举了允禩主管理藩院时,将来京的科尔沁台吉“尽皆逐出”;管理工部时,“凡关系钱粮应严追还项者,伊皆市恩,竟行宽免;应宽免者,反行严追”;对迟误柴炭的岳周“暗给银二次共一千七百两,后又借与银二次,共一千六百五十两”。认为允禩“以此施恩,欲收众人之心”。接着他又发出上谕宣告:“若有归附允禩结为朋党者,即为叛国之人,必加以重罪,决不姑贷,亦断不姑容也。”
雍正三年(1725)初春,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因雍正三年服丧期已满,上奏辞职。雍正在谕旨中表扬了允祥,说对他应“从优议叙”,隆科多、马齐“亦著议叙”后,而痛骂允禩说:“廉亲王自委任以来,诸事推诿,无一实心出力之处,无一有裨政治之言,且怀挟私心,遇事簸弄,希冀摇动众志,搅扰朕之心思,阻挠朕之政事。”故意要求诸王大臣讨论应否给他议叙,诸王大臣当然秉承雍正的意见,雍正最后不给允禩议叙。十二月,雍正在处死年羹尧后,立即把打击的主要锋芒指向允禩。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在长篇上谕中,历数了允禩的罪行,说允禩“既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宗姓内岂容有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乎”。雍正将允禩妻子乌雅氏休回母家,严行看守。被软禁在西宁的允禟编造了类似西洋字的十九字头与家人通信,被发觉抄家。二月,允禩被降为民王,交所属旗稽查,剥夺了他所属的佐领人员,随即把他圈禁于高墙之内。
在雍正步步紧迫处治允禩、允禟之时,朝野出现了同情允禩等人的舆论。雍正决心加速处理允禩等人。
雍正三年三月,雍正下令将允禩改称“阿其那”(狗)后,五月又将允禟改称为“塞思黑”(猪),再次发表长篇上谕,全面列举了允禩、允禟、允禵、允䄉的罪状。于是,允禟被从西大道押至保定,雍正命直隶总督李绂将他圈禁。李绂将衙门附近的小房三间四周砌以高墙,将带有铁锁手梏的允禟放置在里面。到了八月,李绂报称允禟病死,雍正说他是“自服冥诛”,即把他的死说成是康熙等祖宗在冥间给他的惩罚。允禟死去仅11天,允禩也突然死于禁所,雍正又说他是“自服冥诛”。
与此同时,雍正把允禵从景陵禁所移到京城景山寿皇殿囚禁,由于他是雍正同母弟,雍正还算手下留情,未被处死,但直至乾隆登位后才将他释放。雍正之兄允祉于雍正十年死于禁所;允䄉也一直被禁,乾隆登位后才获释。
历史一直流传着雍正帝“弑兄”、“屠弟”的说法。“弑兄”是指雍正帝囚禁了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屠弟”则是指他迫害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十二阿哥允祹、十四阿哥允禵。其中允禔、允礽、允禩、允禟均被囚禁而死。
雍正在打击他的皇兄皇弟的过程中,网开一面的只有他的的十三弟允祥和十七弟允礼,此二人还得到雍正的重用,位高权重。有研究认为,允祥和允礼应该早已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而已。
毛主席对于雍正登帝位之初的大清帝国上演的这一场激烈残酷的宫廷斗争,是非常熟悉的,他信口拈来,说雍正把“把康熙的另外两个儿子,第八个和第九个儿子,一个改名为狗,一个改名为猪”,雍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正是允禩,第九个儿子就是允禟。毛主席对这样的细节也记忆无误,足以说明他对这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内幕是是做过深入研究的。
雍正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皇位斗争中取胜的。他能登上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并能坐稳皇位,除了他本人城府极深和有具有高超的政治韬略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特务组织——“粘杆处”。
“粘杆处”起初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游戏性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周密计划,加快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上的奇材异能之士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帮助胤禛铲除异己势力。
胤禛如愿以偿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了打击潜在的对手,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这一特别机关。“粘杆处”的首领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
“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虽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帝鞍前马后,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可想而知,雍正帝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蜓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和加以控制的,这也暴露了他凶狠残忍的个性特点。
毛主席说“雍正搞特务机关压迫他的对手”,这里的“特务机关”就是指雍正严密控制的“粘杆处”系统。(卢志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